一杯茶水美文

  “读书,我们需要掌握读书的方法。第一步浏览,第二步粗读,第三步细读,第四步.....”授课老师在讲台上谆谆教诲,引经据典,左右逢源;学生们在台下如痴如醉,雀跃欢呼,激情飞扬,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妙用了“异曲同工”一词,引来了听课老师的啧啧赞叹。那个学生也在老师的高度赞誉之下含羞坐下,眼角的光芒透漏了他心底的喜悦和紧张。

  此时, 张晓月就坐在录播教室的后面。

  教研室教研员招聘,经过笔试、面试、答辩各个环节,淘汰一批又一批,不亚于过五关斩六将,37位报名者终于只剩下了五位,张晓月就是其中之一。

  时间紧任务重,张晓月还没有来得及享受胜利的喜悦,甚至还没有从残酷而激烈的竞聘环节走出来,今天就被通知到学校参加听评课活动。

  听课,张晓月不怕。参加工作十余年,从开始拜师学艺,就不知道听了师傅多少节课?再后来学校举行同头课赛课活动,又不知道听了同事多少课?再后来自己成了骨干教师后,带年轻教师了,又不知道听了学生多少课?

  评课,张晓月也不怕。听课之后必评课,已经是学校的老规矩了。反正是你一句我一句,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就是了。你说教学环节,我就说由浅入深,环环相扣;你说教学设计,我就说过渡自然,思路清晰;你说教学方法,我就说创设氛围,灵活巧妙......最后讨论纪录一汇总,一篇全面地评课纪录就完工了。

  可那都是团队合作呀,现在要单独作战了,张晓月的心里多少还是有些紧张。并且这是教研员团队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亮相,张晓月瞬间觉得压力山大。

  坐在后面,张晓月丝毫不敢懈怠,她用心地在听课记录上标注着自己认为需要注意或者改进的地方,在听到课堂中碰撞出来的火花时也会默然赞许,并快速地记录下来,并且在旁边打上一个醒目的记号!同时她也在心里暗暗地组织语言,为接下来的评课做着准备。

  “第一次亮相,一定不能出差错!”这是张晓月对自己的最低要求。

  评课是在录播教室里进行的。

  前面的讲台用几张桌子拼起来,就成了评委们的发言席。教研室张晓月她们五个人就坐在那里,下面就是听课的老师们。这样的阵势平时见多了,可是坐在台上,这可是第一次,张晓月觉得自己的心跳得有点快,她不由地把拳头抵在胸口,想了想又放了下来。

  开始评课了。

  授课教师谈了自己的课堂设计思路以及上课的心得,对自己的课堂做了回顾与反思,听课教师也做了简单的发言,这是听评课的基本流程。大伙儿的情绪并不是很高涨。

  最后是教研员做点评。

  评课其实是一门艺术,一门学问,既考察了观课者听课过程中的的看、听、记、想,又考察了观课者逻辑思维与归纳整合,更考察了观课者的教育理念和专业化程度,所以有时候大家觉得听一节评课比听一节授课更有收获。

  张晓月其实是做了准备的。昨天下午接到通知后,她就针对评课的标准列了提纲。例如评课的六大要素、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、课堂教学的五个关注等等,并且刚才在听课的时候,她也细心的把听课中的发现一一对号入座。

  “最起码不会出错”,张晓月对自己还是充满了信心。

  按照安排,张晓月是第三个发言。前两个同事发言的时候,晓月认真的听记,边在本子上划着,边在心里组织着语言。她快速地理了一下思路,把评课的内容在脑海里预演了一遍。

  “嗯!还是不错的!”她不由地松了一口气。

  快要发言了,要提前润一下喉咙儿,她抬起头伸手去拿水杯,咦,没有?不对呀,刚才明明看见一个年轻的教师上来倒茶了?自己还看见她就在旁边放置茶叶呢?

  心里不由地一沉。

  “不能紧张,估计是放得远”,张晓月安慰自己。她用眼睛的余光向两边看了看。右边的一个同事,手边有一杯茶,左边坐了三个同事,除了最左边的挡住了看不清,自己的左右两旁都有茶水。

  怎么回事?到底放了几杯茶?

  趁着左边同事直起身子的短暂停留间隙,她赶紧看了一下,这回弄清楚了。

  五个人,四杯茶。

  张晓月的心一下子乱了。

  为什么没有给我倒茶?

  明明是五个人,为什么只倒了四杯茶?

  为什么恰恰是我没有茶?

  大家都是第一次亮相,为什么这个人是我?

  我没有知名度?

  不对呀,我在原来学校也是响当当的学科带头人!

  我年纪轻?

  不对呀,我们几个年龄都差别不大呀!

  他们不相信我?

  不对呀,学校都巴不得教研员常驻课堂呢!

  千百个念头如万马奔腾,把张晓月的心搅得天翻地覆……

  同事讲了什么,张晓月听得似似乎乎,自己准备的一肚子话好像也变成了一团乱麻,怎么也找不到头绪。

  阵阵掌声中,同事点评结束了;

  阵阵掌声中,张晓月开始了点评。

  究竟是从哪个角度切入的,张晓月顾不上整理思路了,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吧。打开记录本,密密麻麻的字迹,就像一个个黑点,仿佛在嘲笑自己;随手标注的记号就像一个个大大的警示标志,仿佛在警告自己;就连列好的提纲,也像一排排吃了败仗的士兵垂头丧气,丢盔弃甲……

  张晓月越发觉得嗓子发干,喉咙像粘在了一起,里面像是有一只小手在抓着挠着,一开口说话就隐隐作痛,连带着舌头仿佛一下子变得无限大,在口腔里也不灵活转动了。脑海里,眼睛里,本子上,到处晃动着一杯茶水,就在手边就在眼前。她想伸手去抓,可是怎么也抓不到。

  下面已经有窃窃私语声音了,

  身边的同事一次又一次地抬头看她,

  她都顾不上了。

  那杯茶水在眼前晃来晃去,张晓月说了什么她都记不清了,只记得她点评结束的时候,下面稀稀拉拉的掌声。

  她一下子清醒了。

  一杯茶水真的那么重要吗?

  为什么没有给自己倒茶,真的需要刨根问底吗?

  就因为一杯茶水就乱了情绪坏了心情吗?

  精心准备点评的价值和一杯茶水对等吗?

  一杯茶毁了一个重新出发的开始,值得吗?

  仔细想来,自己遇到的这些扰乱情绪的“大”事,自己那么在乎那么计较的“大”事,可能恰恰是别人无意识的或者是不在乎的“小”事。

  再仔细想来,事情的起因不是自己引起的,那都是别人的事,如果自己还跟着计较,结果失去了却是自身的快乐,未免得不偿失。

  其实啊,刚才所有的愤怒也告诉自己隐形的一点:自己还不够强大,包括方方面面。而抱怨真的是没用的,恰恰暴露了自己的弱点,减弱了自己的幸福感 ,阻碍了自己做事的效率,当然最终影响自身的成长。

  过去了就过去了,生活依旧。

  心小了,事就大了;心大了,事自然就小了。

  从那以后,张晓月出门必带一杯茶,但她从来都不喝。

  作者简介:

  蒋香玉,供职于荥阳市教育体育局。其实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瞬间,可能在别人眼里,只是一件极其微小的事,却足以融化你的整颗心。愿生活在笔下化作无数个温暖的瞬间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