赏析 注释 译文

旅次朔方 / 渡桑干

唐代刘皂

客舍并州已十霜,归心日夜忆咸阳。
无端更渡桑干水,却望并州是故乡。
赏析

  在许多诗集中,这首诗都归在贾岛名下,其实是错误的。因为贾岛是范阳(今北京市大兴县)人,不是咸阳(今陕西省咸阳市)人,而在贾岛自己的作品以及有关这位诗人生平的文献中,从无他在并州作客十年的记载。又此诗风格沉郁,与贾诗之以清奇僻苦见长者很不相类。《元和御览诗集》认为它出于贞元间诗人刘皂之手。虽然今天对刘皂的生平也不详知,但元和与贞元时代相接,《元和御览诗集》的记载应当是可信的。因此定其为刘作。

  此诗题目,或作《渡桑乾》,或作《旅次朔方》。前者无须说明,后者却要解释一下。朔方始见《尚书·尧典》,即北方。但同时又是一个地名,始见《诗经。小雅。出车》。西汉置朔方刺史部(当今内蒙古自治区及陕西省的一部分,所辖有朔方郡),与并州刺史部(当今山西省)相邻。桑乾河并不流经朔方刺史部或朔方郡,所以和朔方之地无关。并州在唐时是河东道,桑乾河由东北而西南,流经河东道北部,横贯蔚州北部,云、朔等州南部。这些州,当今雁北地区。由此可见,诗题朔方,乃系泛称,用法和曹植《送应氏》“我友之朔方,亲昵并集送”一样。而刘皂客舍十年之并州,具体地说,乃是并州北部桑乾河以北之地。

  诗的前半写久客并州的思乡之情。十年是一个很久的时间,十年积累起的乡愁,对于旅人来说,显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。所以每天每夜,无时无刻不想回去。无名氏《杂诗》云:“浙江轻浪去悠悠,望海楼吹望海愁。莫怪乡心随魄断,十年为客在他州。”虽地理上有西北与东南之异,但情绪相同,可以互证。后半写久客回乡的中途所感。诗人由山西北部(并州、朔方)返回咸阳,取道桑乾流域。无端,即没来由。更渡,即再渡。这“无端更渡”四字,乃是关键,要细细体会。十年以前,初渡桑乾,远赴并州,是为的什么呢?诗中没有说。而十年以后,更渡桑乾,回到家乡,又是为的什么呢?诗中说了,说是没来由,也就是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。果真如此吗?不过是极其含蓄地流露出当初为了博取功名,图谋出路,只好千里迢迢,跑到并州作客,而十年过去,一事无成,终于仍然不得不返回咸阳家乡这种极其抑郁难堪之情罢了。但是,出乎诗人意外的是,过去只感到十年的怀乡之情,对于自己来说,是一个沉重的负担,而万万没有想到,由于在并州住了十年,在这久客之中,又不知不觉地对并州也同样有了感情。事实上,它已经成为诗人心中第二故乡,所以当再渡桑乾,而回头望着东边愈去愈远的并州的时候,另外一种思乡情绪,即怀念并州的情绪,竟然出人意外地、强烈地涌上心头,从而形成了另外一个沉重的负担。前一矛盾本来似乎是惟一的,而“无端更渡”以后,后一矛盾就突了出来。这时,作者和读者才同样感到,“忆咸阳”不仅不是唯一的矛盾,而且“忆咸阳”和“望并州”在作者心里,究竟哪一边更有分量,也难于断言了。以空间上的并州与咸阳,和时间上的过去与将来交织在一处,而又以现在桑乾河畔中途所感穿插其中,互相映衬,宛转关情,表达了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怀念。

刘皂

刘皂

刘皂:咸阳(今陕西咸阳市)人,贞元间(785—805)在世,身世无可考。《全唐诗》录存其诗五首。 ► 所有诗文

猜您喜欢

踏莎行(蜡梅)

宋代毛滂

粟玉玲珑,雍酥浮动。芳跗染得胭脂重。风前兰麝作香寒,枝头烟雪和春冻。
蜂翅初开,蜜房香弄。佳人寒睡愁和梦。鹅黄衫子茜罗裙,风流不与江梅共。

施教授考校他州

宋代韩淲

陶冶于文举,才贤定靡遗。三年钦掌教,一旦庆衡持。

过虑同官杂,焉知监试谁。无为我先达,不念士人时。

长句寄洪明善

元代唐桂芳

鄙夫明年五十四,洪君今年五十二。我已白发君酡颜,流落江湖两兄弟。

当时好侠来姑苏,千金不惜酒满壶。美人窈窕娇欲滴,画舫如屋红芙蕖。

后来再游叹萧瑟,虎丘空吊吴王石。君试黄堂吏隐仙,我作吴庠倦归客。

呜呼契阔经几秋,乱离未暇为家谋。杜陵亦生天宝后,新诗句句干戈愁。

朱老相见曾垂问,万侯相别更惠讯。书中密密千万言,剩说生儿愈神骏。

二弟馆劵能养亲,季也侍旁孝友真。一门安隐君食禄,况为幕府清风宾。

汪公文武雅好士,星斗声名宇宙气。守卫乡邦十万家,一一遗氓知姓字。

我今蹭蹬将奈何,门前春草落花多。凌烟阁中好彘肉,分甘大醉当高歌。

送钱若虚游武当

元代黄玠

北方龟与蛇,列舍应天星。阴中有伏阳,在地为水灵。

祠宫嵩岳西,高露何亭亭。析褫走万里,香火不得宁。

阿师亟欲去,江柳犹未青。赠子诗五言,持用叩神扃。

蓉城招饮感赋四首 其三

近代李西庚

几番话旧到来朝,欲别依依渴未消。难忘登车劳远送,回头愁见手频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