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元登海光寺楼写望同张鸿斋汪西颢陈江皋万循初分赋得八庚
清代:查礼
暑退凉初至,登楼客思清。鱼帘桥外密,稻陇寺前平。
云起连潮色,风过带磬声。佛香吹不断,斜日射孤城。
查礼
查礼(1716—1783)原名为礼,又名学礼,字恂叔,号俭堂,一号榕巢,又号铁桥,顺天宛平人,清朝大臣。少劬学。乾隆元年,应博学鸿词科,报罢。入赀授户部主事,拣发广西,补庆远同知。举卓异,上命督抚举堪任知府者。巡抚定长、李锡秦先后以礼荐。十八年,擢太平知府,母忧去。服阕,补四川宁远。 ► 所有诗文
送僧归日本
唐代:钱起
这是赠给日本僧人的送别诗。诗之起笔突兀,本是送别,前两句却不写送归,偏从来路写起。“若梦行”表现长时间乘舟航海的疲惫、恍惚的状态,以衬归国途中的艰辛,并启中间两联。颔联写海上航行时的迷茫景象,暗示归途邈远。“浮天”状海路之远,海面之阔,寓含着对僧人长途颠簸的关怀和体贴。“法舟”扣紧僧人身分,又含有人海泛舟、随缘而往之意蕴,储蓄空灵,意蕴丰富。颈联写僧人在海路中依然不忘法事修行,在月下坐禅,在舟上诵经。“水月”喻禅理,“鱼龙听”切海行,又委婉表现僧人独自诵经而谨守佛律的品性,想象丰富。尾联用“一灯”描状僧人归途中之寂寞,只有孤灯相伴,这是实处。但实中有虚,“一灯”又喻禅理、佛理。虚实相映成趣。此诗后半首不明写送归,而写海上景物,这就拓宽诗境,不受内容拘泥,使较窄的题目,能有丰富的内容,成为好的诗篇。
此诗在立意上有两点需注意:一是所送者为僧人,诗中用了一些佛教术语,如“随缘”、“法舟”、“禅”、“梵”、“一灯”等,切合人物身分。二是僧人来自日本,又欲归日本,必经大海,故极言海路航行之苦。中间两联前人多谓其写来途,实嫌拘滞。其实是往返兼写,而以返途为主,这样才能与“归日本”的诗题相合。此诗因送人过海,因而从对禅机的抒发,把这惜别之情委婉地表达了出来。海趣禅机,深情厚谊,融为一体,为一首送别的好诗。
全诗前半部分写日本僧人来华,后半部分写日本僧人回国,诗中多用了“随缘”、“法舟”、“禅寂”、“水月”、“梵声”等佛家术语,充满宗教色彩,带有浓厚的禅理风格,并紧扣送僧的主题,寄寓颂扬的情意。全诗遣词造句融洽、自然,足见诗人渊博的学识和扎实的艺术功底。
零陵寄三弟五弟二首 其二
宋代:范纯仁
勿起还乡念,人多故与亲。旧通乡里意,皆仰俸馀缗。
望纵诸家息,情须一饭伸。谁能悠久坐,白眼绝朋宾。
贺弘甫三首 其三
明代:释函可
寒冰四面照芙蓉,貂氅新沾香雾浓。黑水竟通星宿海,白山化作丈人峰。
鸾飞未觉三边险,莺语何妨九译重。之子之来谁最望,解将杂佩禦残冬。
次邹都宪韵
明代:李贤(原德)
晓出都门兴已浓,长亭南去蜀川通。数行白雁浮云外,一抹青山落照中。
行已但遵先圣训,济时须继古人功。平生亦有澄清志,愿补中兴治道隆。
关索岭
清代:吴铭道
关岭插云星躔微,嵖岈斗绝排天扉。鹧鸪含愁蛇倒退,猿猴失势鸦难飞。
千盘万叠寒烟雾,毛寒骨悚临危鞿。罗鬼花苗铁胫挺,披蓑顶笠如突豨。
山腰大竹立万戟,飞泉殿础寒侵衣。云昔武乡辟荒服,纶巾羽扇穷钩乱。
是时将种了英发,阔刀大马从指挥。擒纵功成百蛮泣,稽颡罗拜宾天威。
至今岭上勤伏腊,猺舞盘姗鹿豕肥。铜鼓隆隆震哀壑,香烟郁若含浽澄。
往事如尘风树吼,荒哉谁与论是非。巉岩祠宇表天末,西南万里罔敢违。
虽无其人亦不朽,用慑殊种防突围。雄爽奕奕懔若睹,乃公是子古所希。
壁垒巍峨山鬼啸,天阴日黯瞻灵旂。